为落实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-2035年)》,破解人才结构失衡、科技成果转化滞后、教育数字化短板等核心问题,特推出“十五五”时期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方案,以构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等教育新范式。
2026-203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阶段,高等教育将迎来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转折。为落实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-2035年)》,破解人才结构失衡、科技成果转化滞后、教育数字化短板等核心问题,特推出“十五五”时期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方案,以构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等教育新范式。
一、发展方位: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坐标
(一)发展基础与成就
十四五期间,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:
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并进: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54.4%提升至60.2%,在校生规模突破4800万人,建成全球最大高等教育体系。双一流 高校ESI前1%学科增长45%,国家科技三大奖获奖占比超70%,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万亿,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。
结构优化与需求对接深化:理工农医类博士招生占比达80%,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比提升至60%,应用型高校占比超60%,教育结构与产业需求契合度持续提高。智慧校园覆盖率达 68%,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超5000个,教育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。
(二)挑战与机遇
结构性矛盾突出:芯片、种业等卡脖子领域人才缺口超 30%,部分传统专业就业率连续3年低于60%。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不足15%,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。智慧教学覆盖率仅 35%,中西部高校数字化建设滞后,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凸显。全球前100强高校中我国占比不足15%,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。
战略机遇叠加: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》明确2027年取得阶段性成效、2030年建成支撑体系的目标,政策红利持续释放。人工智能、量子信息等技术革命重塑学科体系,数字中国建设年均超15%的教育新基建投资为教育创新提供保障。智能制造、生物医药等万亿级产业集群对高层次人才需求旺盛,为学科专业调整提供导向。
二、总体设计:战略框架与实施路径
(一)指导思想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围绕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布局,以分类卓越、数字赋能、产教融合为主线,构建需求导向、创新驱动、开放协同的高等教育体系,为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奠定基础。
(二)基本原则
立德树人根本导向: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,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
分类差异化发展:研究型高校聚焦原始创新,应用型高校服务区域产业,职业本科强化技术技能培养。
创新驱动发展:破除体制机制障碍,加强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协同,提升科技创新能力。
数字化牵引变革:运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重构教育全流程,推动教育生态革新。
开放合作共赢:深化国际交流与区域协同,提升高等教育全球影响力。
(三)发展目标(2030年)
学科专业优化:学科专业与产业需求匹配度显著提高,形成50个国家级学科群。
人才培养提质: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,毕业生竞争力大幅提升。
科技创新突破:高校研发经费占GDP比例超3%,技术交易额年增长10%。
数字化转型深化:智慧校园全面普及,教育数据实现深度应用。
师资结构优化:高层次人才和双师型教师数量大幅增加,师资队伍竞争力显著提升。
开放合作升级:建成50所丝路学院,国际学科联盟达5个,教育治理话语权显著增强。
三、重点任务:六大攻坚工程
(一)学科专业动态优化工程
建立预警淘汰机制:对连续3年就业率低于60%、对口率低于40%的专业实施黄牌限制招生、红牌停招。每年发布《学科专业供需白皮书》,将企业需求纳入专业设置论证,重点调整电子商务、传统文科等专业。
前瞻布局新兴学科:增设人工智能+、低碳科技、量子信息等交叉学科,建设50个国家级学科群。推动农林高校开设智慧农业、生物育种专业,工科专业完成数字化改造。
强化区域学科集群:长三角聚焦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,成渝突出智能装备,粤港澳发展空天科技,学科群与区域产业匹配度超90%。依托双一流建设,打造西交大交通能源材料、哈工大航天装备等特色学科体系。
(二)人才培养质量跃升工程
拔尖创新人才培养:实施强基计划2.0,扩大至30所高校,试点硕博连读弹性学制,5年完成率提升至50%。建设100 个未来技术学院,采用项目制、导师制,培养量子计算、脑科学等领域人才。
产教融合深化:新建200个现代产业学院,企业导师授课占比不低于30%,学生企业实践不少于6个月。推行工学交替 订单班模式,校企共建专业比例达80%,覆盖智能制造、生物医药等产业。
数字教学创新:开发500门VR/AR实训课程,建设100个虚拟教研室。2025年浙江高校率先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,2027年实现全国覆盖。
(三)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程
建立协同创新机制:推动企业发布卡脖子技术清单,高校组建跨学科团队揭榜挂帅。将技术交易额年增长10%纳入学科评价,建立市场化评估体系。
破解转化瓶颈:建设10个高校科创园、50个概念验证中心,提供中试支持。试点科技成果赋权改革,转化收益70%以上归科研人员,发行高校科创债吸引社会资本。
强化有组织科研:组建50个跨学科创新团队,承担国家级项目。新增5个国家实验室、20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,提升科研平台水平。
(四)数字化转型攻坚工程
智慧校园建设:遴选100所教育大脑示范校,实现教学、管理、服务数据贯通。构建数字孪生平台,推广5G + 全息课堂元宇宙实验教学等模式。
数据治理应用:建立国家级高等教育大数据中心,实时监测招生、就业、科研数据。开发AI学情分析系统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。
(五)师资队伍提质工程
高层次人才引育:实施院士结对青英计划,引进50个顶尖团队。设立U35破格晋升通道,35岁以下教授占比超5%,提供1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。
双师型教师建设: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占比提升至80%,推行每5年6个月行业经历制度,企业兼职教师占比达 30%。
教师能力提升:建立师德、教学、科研、社会贡献、学生发展五维评价体系,破除唯论文倾向。建设国家级教师发展中心,开展AI教学、跨学科研究培训。
(六)开放合作升级工程
国际教育拓展:新建50所丝路学院,开发1000门全英文课程。牵头成立5个国际学科联盟,主导制定30项国际教育标准。
区域协同发展:长三角推进1000门课程学分互认,京津冀共享科研平台。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,东部高校对口支援100所中西部高校。
四、保障体系:实施机制与政策支持
(一)组织保障
成立教育部十五五规划实施领导小组,建立部省校三级联动机制,将规划目标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。试点学科特区,赋予登峰学科90%以上人财物自主权。
(二)经费保障
中央财政专项投入年均增长8%,设立1000亿元高等教育发展基金。优化经费结构,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不低于30%,数字化转型投入年均增长15%。
(三)政策保障
修订《高等教育法》,明确高校分类管理。在雄安、浦东试点高校特区,赋予更大办学自主权。完善双师型教师认证、科技成果转化等配套政策。
(四)监督评估
建立年度监测 - 中期评估 - 终期考核体系,引入第三方评估。对目标达成前10%的高校给予招生、经费倾斜,对连续两年黄牌学科进行重组。
五、结语
十五五时期是高等教育从跟跑向并跑跨越的关键阶段。我们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,以数字化为引擎,以产教融合为纽带,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,为建设教育强国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。通过实施学科动态调整、成果转化攻坚、数字基座建设等举措,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,在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。